河姆渡遗址(河姆渡遗址前的沉思)

河姆渡遗址

小河淌水 来自新长城传媒 –> 00:00 04:41 后退15秒 倍速 快进15秒

20年前,我随一个新闻采访团走进河姆渡。当时,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震撼了整个世界。今天,我再次来到浙江省余姚市的河姆渡遗址。
 
午后的河姆渡,很静很静。四明山下,波光粼粼的姚江,悄悄地流淌着。江面不时泛起涟漪,如同被风吹皱的一匹绿绸缎。姚江江畔,两块巨石顶着半月形的双鸟舁日雕塑,巨石上赫然镌刻着“河姆渡遗址”几个大字,历史的尘土附着于精致的纹路之上,远古的气息迎面而来。

中华文明究竟起源何时?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之前,几乎所有的出土证据都表明,中华文明在公元前3000年诞生于黄河流域。在过去,国外有欧洲中心论,中国有黄河中心论,但随着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这些论断慢慢地被推翻了。河姆渡文化所罗列的史学观点告诉世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古老的文明在东方,中国长江流域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河姆渡人为什么要选择在这里栖息呢?

河姆渡地形

从这里向东,有一群略呈南北走向的小丘陵挡住了东来的海风;向西与广阔的宁绍平原连在一起;向南便是峰峦叠嶂的四明山脉;向北的平原尽头有一块丘陵,翻过丘陵便是杭州湾了。这里确实是一处适合人类生存的风水宝地,难怪河姆渡人选择了这里。

我站在河姆渡遗址巨石前极目远眺,脑海神驰遐想,远古时期古木参天、水草茂密、鹿鸣猿啼、兽奔人逐的景象出现于自己的幻觉之中,原来这里曾是一派生机昂然的世界啊!

四明山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纯属偶然。1973年春夏之交,余姚县罗江公社渡头村正在江畔兴修水利排涝站,地基挖到3米以下,突然,一个农民的锄头被磕了一下,捡起来一看,是一个陶片,接着,其他人挖到成堆很奇怪的泥土——混有破碎的陶罐、陶盘,还有鹿角、骨针和木矛……罗江公社干部罗春华将这个情况报告给县文化站,紧接着,情况又转报给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省里来专家了,被确定为文物。随着挖掘进程,很快确证了——这是浙江省境内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河姆渡遗址发掘现场

河姆渡遗址发掘文物

河姆渡遗址先后两次发掘,经专家们分析研究,发现河姆渡遗址叠压着四个文化层。第一层有4700年;第二层有5800年;第三层有6210年;第四层距今6950年。河姆渡文化遗存的发现,在中国考古史上意义非凡,把人类原先对中国文明的认证足足向前推了2000年。

河姆渡遗址出土文物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两件东西常常被人提及,一个是精美绝伦的“双鸟舁日”象牙雕画,另一个就是人工栽培稻谷遗迹遗物。

双鸟舁日象牙雕画

这是一幅河姆渡人当时刻在一块蝶型象牙片上的远古图画,其画面是――“双鸟朝阳”阴刻的双鸟相拥火焰状的太阳,犹如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一轮红日带着万道霞光喷薄而出,群鸟迎着朝霞展翅飞翔,接受新一天的来临。精湛的雕刻工艺令今人叹为观止。今人费解的是河姆渡人当时赋予这幅图画什么丰富的远古文化内涵?

据《山海经》记载:“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诗曰:“天生玄鸟,降而生商。”鸟成为古越人的图腾,如今看来,意蕴丰厚。“双鸟朝阳”荡漾着蓬勃生机,鸟儿和太阳之间的密切关系寄寓着先民们对善飞的鸟类和给人以能量的太阳的无限崇拜与向往。“双鸟朝阳”既是自然万物在先民心目中重要地位的反映和记录,也有表现先民对自然力量的赞美和生命本源的思索。 
 
虽然7000多年的时光过去了,今天看到它,尤其给人以一种自信、光明和向上的激情和力量。它不是在告诉着今人,处于农业文明上升时期的河姆渡人,在地球的东方创造出的绿色文明和用智慧及勤劳托起的另一轮绿色太阳,在今天仍然显示着其强大的生命力吗? 

河姆渡遗址出土稻谷

考古人员挖掘河姆渡遗址时,在黑褐色的土层中闪发现一些金黄色小颗粒,但很快就变成泥土的颜色。考古人员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东西居然是炭化了的稻谷,芒刺清晰,颗粒饱满。难道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人就开始种植水稻了吗?
 
在河姆渡遗址稻作出土之前,印度、日本、韩国和越南等地出土过一些二三千年历史不等的稻作遗迹,尤其是印度马哈加拉出土的稻谷遗存,考证出来距今约6570年,一度成为稻作起源争夺战中的佼佼者。这次河姆渡的稻作文明作为一份沉甸甸的证据,7000年前的稻谷,多达150吨之多的出土数量,毋庸置疑,中国才是最早栽培稻谷的国家。河姆渡的稻作哺育,为中华民族跨入文明史起到了宏大的奠基作用。

河姆渡出土榫卯结构木建筑遗迹

更使人惊叹的是,在河姆渡遗址的第三、四文化层中,发现了大片榫卯式结构的木建筑遗迹,经古建筑学家鉴定,河姆渡先民的住房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 河姆渡人为什么要修建这样的房屋?

河姆渡人干栏式房屋

7000年前宁绍平原的气候要比现在温暖、湿润、与今天的西双版纳很相似。充满智慧的河姆渡先民采用榫卯固定横梁,用企口拼接木板,搭建了干栏式结构房屋,即可防毒蛇猛兽,也可避潮湿。虽然出土的榫卯木构件仅上百件,绝大多数的节点还用藤条绑扎加固,但是干栏式建筑促成了穿斗式结构的出现,并直接启示了楼阁的发明,最终导致楼房的形成。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建筑,代表着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建筑水平,堪称人类建筑史上最早的杰作。

干栏式木建筑遗迹

在“干栏式建筑”原始房屋内,还出土了几十具河姆渡人的骸骨、动物遗骸和大量的植物果实。古人类学家对出土的河姆渡人的骸骨进行了研究。经过研究发现,这些骸骨身高大约在1.63米到1.69米,面部有宽大的颧骨,眶角圆钝,鼻骨低平,铲型门齿,是典型蒙古人种的特征。

徜徉在河姆渡遗址公园,目睹着河姆渡人各类生活、生产场景,面对着这些河姆渡人创造的原始文明,耳边仿佛传来了河姆渡人用骨哨吹奏的悠扬曲调,在向你倾诉着那段历史,不由得使人思绪绵绵,仿佛走进了时光隧道,看到了河姆渡先民7000年以前生产、生活场景。

河姆渡遗址出土骨哨

河姆渡遗址出土猪纹黑陶盆

这是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阳光明媚,天空蔚蓝,金色的稻浪在风中翻滚,头颅硕大、颧骨分明的河姆渡先人正挥舞着手中的磨制石器,忙着收割水稻;在干栏式的房屋里,一些妇女正在纺纱、织布缝制衣裳,地面上摆放着刻有动物、植物纹样的黑陶……好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

河姆渡人缝制衣裳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古代的中东、印度、中国、欧洲的大河流域和肥沃平原,孕育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如今,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先后消亡,只有中华文明薪火相传,延续至今。
 
在对河姆渡遗址方位的测量中,人们吃惊地发现,河姆渡遗址位于在北纬30度线上。而这正是埃及狮身人面像、死海、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百慕大三角区和玛雅文明遗址所在的纬度。

北纬30度怪圈

北纬30度线是一个神秘的地带,世界上许多著名的自然之谜和人类文明之谜都贯穿在这个北纬30度线上。世界几大河流—埃及的尼罗河、伊拉克的幼发拉底河、中国的长江、美国的密西西比河,都是在北纬30度线入海。这难道仅仅是一种偶然吗?
 
人们已知河姆渡人的生活轨迹是2000年,在这里却没有发现他们延续下来的证据。延续了2000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为什么在距今5000年前后突然神秘消失了呢?对此,许多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都进行过猜测。

考古学大师苏秉琦1977年在河姆渡发掘现场指导工作

通过考古发现,河姆渡遗址地层的堆积表明,河姆渡文化时期至少发生过两次持久的特大洪水。第一次发生在距今6000年前后,第二次发生在距今5000年前后,而对河姆渡造成致命伤害的是第二次洪水。当时,全球范围内发生了一次严重的水涝灾害。关于这次洪涝灾害的记载可见于《尚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西方的《圣经》上诺亚方舟的故事也是对这次大洪水的记载。
 
这次特大洪水最后浸蚀了河姆渡――大隐之间的平地,致使姚江改道东流,海水沿河道上溯,从此河姆渡开始遭受洪水的威胁,变成了一片水乡泽国。河姆渡的先民赖以为生的水稻被淹没了,甚至颗粒无收。他们不得不开始大规模的迁徙,离开这块生息了2000年之久的土地。 

通过考察河姆渡的文化层,人们发现河姆渡遗址第一、二层文化与杭嘉湖平原的崧泽文化、马家浜文化有较多的共性,三、四层文化相对比较独立,为河姆渡文化。于是,持此观点的人认为,距今6000年前,太湖流域曾遭遇特大水灾,马家浜文化举族迁向宁绍平原,与当地文化融合后形成以马家浜文化为主、两种文化因素共存的新文化。

这两种观点,究竟孰是孰非,现在还没有定论。而河姆渡遗址无言,只是静静地观看世人为其消失之谜争执不休。

河姆渡先人背山架屋,临水而居,繁荣昌盛,生生不息。他们搭建了中华广厦中第一座榫卯木屋,培育出中华粮仓里第一颗稻米,刻凿出世界船舶史上第一艘独木舟……河姆渡先民以其勤劳的双手、非凡的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原始文明。
 
七千年之于宇宙,如白驹过隙;二千载之于中华,犹细浪淘沙。河姆渡文化正在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重要。河姆渡文明是一颗启明星,在祖国最东方盈盈皎皎。思想之路,永远没有终点。河姆渡送给中国的下一个沉思者,将会是谁?更多的历史之谜就留给后人吧!

七千年前出蛮荒
河姆渡口溢芬芳
双鸟舁日散古韵
中华文明源流长
    ——长城君语

中国新长城组委会编辑部出品

 新长城传媒 
集天下之精华  扬独家之所长

 联系方式 
xcczgm123@163.com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者合作意向请给我们写邮件吧

河姆渡遗址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