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习作|中秋的守候——王伊璇

中秋的守候王伊璇
身处时间的长河,真的会忽视一些大事,就像之前我从未意识到九岁那年过的中秋节,是我在奶奶家的老房子里过的最后一个中秋。
习惯了逢过节回老家,所以即使是经过了长途跋涉,我也未感到兴奋。只是提着大包小包慢悠悠地走进那扇刷着绿漆的木门,一到小院,就看见了水缸和水龙头旁刚洗净还带着水的青菜,还有放在盆里准备化冻的肉,而奶奶正在厨房里专心地准备着晚饭。我吃力地推开“吱嘎”响的门,走到灯光有些昏暗的侧边小屋,把手中的东西扔在床上便轻快地到了正屋里,此时爷爷奶奶已经发现了我们的归来,“回来了!”奶奶站在厨房里边擦手边向我喊道,她抽不开身,于是只笑着又看了看我,“哎!”我也喊回去。晚上,奶奶一遍遍向全家广播:“吃饭了啊。”终于才叫齐了人,大家围坐在又矮又窄的茶几旁,开始吃饭了,奶奶却是最后落座的那一个。
吃完饭,奶奶和妈妈进了厨房收拾洗刷,而我不愿参与爸爸和爷爷的聊天,就在这个没有网络的天地间百无聊赖地坐着,转念一想,又走到了小院里。望着那低低的屋檐,想起了小时候喜欢去的那个通向屋顶的石头楼梯,紧靠在墙壁一侧。我快步走上去,坐在了最顶端的一阶,转头向远处看去。路灯僵硬地站在路边,月亮悬挂在它的正上方,高于一切。它在没有高楼的无垠夜空中显得清冷宁静。但我只坐了一小会儿就想再去找点什么玩了,于是跑回了屋,感受中秋节温暖的氛围。
第二年,奶奶搬到了附近的一个小区里,从此,中秋节便没有了老房子的身影,而那个中秋节就显得格外珍贵。
妈妈的中秋也有一张无法重现的剪影。每逢中秋,邻里之间、隔着近的几家会提前商量好“凑份子”——凑钱去买一只羊来,做节日独有的好伙食。白天还是各做各的事,但到了傍晚,人们就陆陆续续出来了。几个妇女看起来并不费力地抬出一口大锅,宽阔的路旁早已支好了台子,支起大锅,几个人便往里拾柴火,另一边,几个人一起治服着羊,准备杀羊,人们无不怀着欣喜与迫不及待的心情、充满干劲地完成自己的一份任务,好拿到节日的收获。而妈妈早已在支起大锅时就飞奔到一旁,看看这边,瞧瞧那边。锅旁的所有人一起做着一件事,无比热闹,热切的、期待的、满足的心情洋溢在脸上、充实在心里。肉的浓香四散,羊肉终于炖好了,人们拿来自家的小锅,端回去了冒着热气的、喷香的羊汤。
对妈妈来说,当时过节,月亮并非是最吸引人的,那碗羊肉才是,那个街坊邻居一起煮全羊的一整个傍晚才是。但不久之后,妈妈离开了家乡,也就没再过过有“凑份子”的中秋。
奶奶的中秋在收大豆的时节。在八月十五这一天,农民们依旧顶着秋日高照的太阳,在瑟瑟秋风中,时常弯下腰,转过身,在身旁的大豆堆中劳作着,充满耐心地与这秋季的朋友相交。这一天,也有集市,可以赶集来“消遣”。奶奶平静地干着活儿,心想过会儿去赶来也是乐事,于是便投入到那能带给她安宁生活的农活之中了。夕阳西下的时候,她加紧步子,趁天还没黑时走回家。中秋过得再平凡,也不会少了一顿别样的晚饭。奶奶先进了厨房,开始井井有条地切菜、切肉、和面,土豆、扁豆和肉下了锅,发出“唰啦”的响声,奶奶一刻不停地拉着风箱、拿铲子翻着菜。那时的奶奶是吃不到月饼的,但用模子刻几个月饼形的馒头,也是中秋节别样的特色。那“面月饼”,寄托的也是团圆的美好愿望,吃了之后心中自然也充满对之后生活的期盼;那“面月饼”,没有馅料与外皮的包装修饰,虽是简陋,但有最纯粹的节日特色。
奶奶至今很少吃那些甜腻的月饼,却时常回想起这“面月饼”,回想在当时那个时代的独特的佳节。
圆月总在八月十五如约而至,好像是守候节日,也守护土地上无数的人。但许多事还是变化了,就像奶奶没有了面月饼,妈妈没有了炖羊肉,我没有了老房子,我们的中秋好像都有了一点缺失。但没有变的是,天上还有皎洁的明月,我们还在看重每一次的中秋与团聚。现在,很多东西在湍急的时间之河中被淹没丢失了,但过中秋,也是我们对美好过去与历史的守候。只要我们还在过着中秋,时常怀念回想,那缺失的许多就还会在我们的心灵深处,被完好保存。
同学点评:
王伊璇同学的这篇作文,文笔生动丰富而细腻,内容朴实无华而真实,以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把长辈的中秋融合在一起,以前后对比的形式呈现出来。尤其是对于烹饪的描写,充满细节,通过“浓香四散,热气喷香”等词语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团圆画。主线贯穿“中秋的美好守候与回忆”,实是一篇佳作。(张笑妍)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