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塔百味 |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金庸作品解读教学(下)

03
文化传承与理解——金庸意蕴丰厚的文化书写
文化传承与理解指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理解、鉴赏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能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从文化中发现美、体会美、塑造美。学语文就是学文化,在传承中自信,在理解中自觉。金庸武侠作品既是中华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塑造体与传播体。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蕴含着丰厚的中国文化,琴棋书画、诗词曲赋、儒道佛学、天文地理等随处可见,甚至还有奇门八卦、阴阳五行等,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严家炎先生曾说:“金庸小说蕴含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则是广大读者都会有的共同感觉。陈墨先生也曾说过:“在一定程度上,金庸小说已然成了华人世界中的一种重要的艺术与文化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儒释文化对国人有着上千年的影响,金庸对这两家文化经过认真的思考揣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这些文化融入到他的武侠作品中,塑造出不同风格的英雄人物,形成了独特的武侠文化。儒释文化是金庸武侠小说人物精神性格的重点,儒家的仁义忠厚、一言九鼎是入世之学,佛家的平等慈悲、淡泊名利是出世之学,这两种文化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全方位的阐扬。阅读金庸的武侠小说,无异于遨游在广袤的传统文化海洋,这对于学生传承理解中华文化,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质大有裨益,当然,这同样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教导。
金庸笔下的侠义之士往往都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勇敢的担当精神,这种精神是受到儒家仁义信观念的影响,郭靖与萧峰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代表人物。教师需要适当向学生传授儒学文化,仁是一种推己及人、关爱他人不求回报的思想,义是君子正道,信是做人的根本,这可以结合具体情节来理解,例如郭靖的尊师重道与萧峰的信守结拜誓言:
“自己身受师父重恩,岂能不抵挡一阵?虽然一动手自己非死即伤,但事到临头,决不能自惜其身。”当黄药师要清算杀弟子之仇时,郭靖敢作敢当,说道:“陈玄风是弟子杀的,与我众位师父无干,我一人给他抵命便了。”
萧峰知他所说的乃是实情,慨然道:“既然如此,那我但陪着哥哥,明日与叛寇决一死战。你我义结金兰,你是皇帝也好,是百姓也好,萧某都当你是义兄。兄长有难,做兄弟的自当和你同生共死,岂有自行逃走之理?”
郭靖义字当头,对师父忠心可鉴,当自己师父受到威胁时,他总是义无反顾挡在前面,他对待师父的仁义之情溢于言表。同样的,当萧峰的结拜大哥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一败涂地之时,他坚守结拜誓言,诚信于人,忠诚于君,并且安慰大哥不要灰心,他愿与其同生共死。教师通过这些情节,教导学生汲取文化精髓,明白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基础,关键在于如何践行核心要义。在阅读此文时,学生要学会欣赏这种正道中的人格美,同时也应当身体力行,将尊师重道、言信行果时刻谨记于心,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塑造仁义品质,健全良好人格。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注重语文的实践性与应用性,让学生将文本中所学到的知识化为己用、提高素养才是最终目的。但在阅读时,教师也要让学生辩证分清小说情节与现实生活,避免痴迷于故事情节,这对于学生辨析思维的能力也有极大的帮助。照抄就搬对于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严重危害,阅读的本身是为了学习书中优秀的文化精神,在这方面,语文教师要起到一个良好的指导作用。
金庸信奉佛教,对佛学也颇有造诣,因此在他的武侠小说中体现了丰厚的佛学文化。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中《书剑恩仇录》,借助陈家洛之口,以佛家典故来阐述自己对天下苍生和个人利益的理解。随后,他又在多部小说中体现了佛学的重要作用。《天龙八部》中金庸的佛学文化大有体现,该书的名字就是取自佛家文化,其中更是蕴含了许多的佛学道理。例如萧远山、慕容博数十年的仇恨被无名扫地僧的一番佛学哲理轻易化解,出家为僧。萧峰身上也有佛家平等与慈爱的思想,他是在中原长大的契丹英雄,对于辽、宋、吐蕃、女真、西夏人民没有任何的偏见与敌视,为了辽宋百姓可以避免战乱,他不惜放弃荣华富贵,甚至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现实社会中,人被迫有高低贵贱之分,一些人对于底层人民冷漠无情,但是对待达官贵人却溜须拍马,教师要向学生讲解佛家众生平等的思想,以文本中的萧峰以榜样,心中有爱,拒绝歧视,以爱为美,平等对待每一个人与每一种职业,同时也要坚决杜绝萧峰这种放弃生命的愚昧之举。
除了上述文化,金庸武侠作品还有诸多历史文化,他的小说大部分都有明确的时代背景,而且还会交织部分历史人物,并夹杂一些历史事件,这对于学生了解历史文化大有帮助。除此之外琴棋书画、诗词曲赋这些文化对于学生语文素养审美的提升也大有裨益,这需要教师逐一详尽分析。
传承文化不是简单的了解文化,也不是对其进行固式的学习,而是要知其根、明其理、审其美、扬其用,学会辨析地看待文化,对精髓文化要实践探究,糟粕文化要批判摒弃。对于文化精准传承与深刻理解的定位是学习它的精妙,教师要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中国文化,将其融会贯通,增加自身文化底蕴、提升自我综合素养是学生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04
审美鉴赏与创造——金庸曲尽其妙的审美表达
较之于核心素养的其它三个方面,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涉足点似乎更加广泛,它遍布在文学作品中的角角落落,例如语言审美、思维审美、文化审美等。阅读教学中审美鉴赏与创造其实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从美学的角度对作品进行审美解读,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趣味,锤炼高雅的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造就别致的审美表达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金庸的小说渗透有人们许多的欲望与潜意识,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他的武侠作品小到语言文字,大到家国情怀,无不体现着美的意蕴,为学生提供了足量优质的审美鉴赏文本。例如下段文字,
却听得杨过朗声说道:“今番良晤,豪兴不浅,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咱们就此别过。”说着袍袖一拂,携着小龙女之手,与神雕并肩下山。其时明月在天,清风吹叶,树巅乌鸦啊啊而鸣,郭襄再也忍耐不住,泪珠夺眶而出。正是:“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金庸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此段话他引经据典,巧用李白《秋风词》,饱含深情话辞行,三言两语勾勒出一幅“挥手自兹去,天涯伴情旅”凄然悲凉的离别景象,将离别时的情凄意切展现地淋漓尽致,令读者潸然泪下。教师可以教导学生在阅读此处文字时,仔细揣摩品味金庸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悲凉离别美,品味的同时也应该思考如何才能汲取这种精秒的表达技巧。教师同时也可以要求学生以金庸这段凄美文字为基础,自创一段悲欢离合的场景,在写作实践中将金庸这种离别美融会贯通。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如何深层次鉴赏学习金庸创造出的独具匠心的优美意境,同时也要就金庸的这种符合大众审美趣味的写作角度做详尽的思考,仿照摹写,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自设独特的写作视角,创作出引人入胜的文章。
在金庸笔下,塑造了许多性格不同的人物,其中不乏侠义的英雄人物,这些人物身上充满了人性之光,金庸曾说:“我写武侠小说是想写人性,只有刻画人性,才有长期的价值。”人性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教师应当让学生通过阅读
着重鉴赏书中的人性美,生命美。例如在萧峰身上,就有可取之处。萧峰本是中原响当当的英雄,万人尊崇的一帮之主,但命运造化弄人,萧峰一夜之间竟沦落成为了世人唾弃的大恶人,面对亲朋好友的冤枉与误解,他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不断查找陷害自己的罪魁祸首。萧峰坚强不屈,不甘被命运所戏弄,于是他奋起反抗。现代中学生抗压能力并不强,因为学习和生活琐事轻生自尽的事件时有发生,教师可以通过萧峰所经历的困苦正面引导学生,让学生感悟人生,面对困难时不轻言放弃,面对挫折时不走极端,学生通过鉴赏萧峰身上的人性美,从而塑造自身坚强不屈的精神。教师还可以举反例,与萧峰选择不同的陈家洛,他与萧峰有着相似的经历,却没有表现出萧峰那种敢于反抗的精神,他选择了自暴自弃。教师可以就这两个人物,开设一节“战胜挫折,坚定自我”的主题班会,班会中也可以从萧峰那身绝世武功为切入点,金庸笔下萧峰的盖世武功虽不可能在现实中实现,但是盖世武功恰恰象征着萧峰那坚强不屈的生命力,如何体验生命美,肯定生命美,是每一名学生都应该重视的思考点。
金庸笔下还有一个“阿Q形象”——韦小宝,和萧峰、郭靖这种大英雄相比,韦小宝似乎有更多只得思考鉴赏的价值,他身上不仅仅是有正面例子,反面例子也屡见不鲜。韦小宝是一个反英雄式的人物,阿谀奉承、厚颜无耻、徇私舞弊……韩云波评价:“千古奇书一鹿鼎,千古奇人一小宝。”他的身上有太多的人性弱点,似乎也是大多国民的弱点。教师可以结合阿Q形象对韦小宝进行具体的分析,警示同学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避免走这种弯路,时刻警醒自我,做一个堂堂正正的清白之人。但是韦小宝也有与萧峰、郭靖相似之处,他身上也有民族大义的精神,当天地会和康熙之间二选一之时,他思考的不是自己的利益,而是天下的百姓,他认为只要能为百姓做实事,小玄子做皇帝也挺好的。教师通过对韦小宝选择的解读可以教育学生,在个人私利与民族大义面前应当懂得如何取舍。
金庸武侠作品中处处有美的体现,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拥有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心灵。需要注意的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实践,学生应该深悟其中的道理,作品中的美不仅仅是用来发现与感受的,更重要的是如何与自身行为相结合,从而能够实践美、创造美。
05
结语
金庸武侠小说是中国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风格、情节设置、文化精神、审美表达都是精粹,如何将这些内容应用到语文阅读教学,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以语文素养的角度切入,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和审美鉴赏与创造四个方面入手,力求将语文核心素养和金庸武侠作品结合起来,对语文教学做出一个创新性的尝试,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语文教育者对相关问题的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刘再复.金庸小说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J].当代作家评论,1998(5).
[2]谢志贤.多维视角下的金庸评析[J].大视野,2019(6).
[3]沈燕华.金庸小说语言的审美意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0).
[4]彭勃,鞠斐.乔峰的江湖与金庸的英雄——从《天龙八部》的改编看时代审美视角差异[J].声屏世界,2019(11).
[5]裴蓓.金庸武侠小说中永远的少年和永远的少女形象分析——以杨康、欧阳克和小昭、梅超风为例[J].华文文学评论,2019(6).
[6]白华召.“回忆诗学”的破灭与重构——鲁迅小说与金庸小说的对比[J].剑南文学,2013(9).
[7]金庸.射雕英雄传[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
[8]金庸.天龙八部[M].广州出版社,2013.
[9]冯其庸.金庸笔下的一百零八将,序言.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
[10]史庆华.金庸小说的审美意趣探析[J].辽宁工程大学学报,2003(5).
作者| 张坡
审核 | 马瑞 李章鑫
编辑 | 张明月 刘海宁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