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贾谊于长沙(屈贾谊于长沙?)

屈贾谊于长沙
然而没料到的是,汉文帝最得宠寄予高期望的小儿子,在三四年后,诸王五年一朝进京述职的途中,坠马而亡。这背后有没有“那些人”的影子,不可得知。但可以确定的是,贾谊的仕途,因此走到了尽头。

今天听了一节课,讲到《过秦论》作者贾谊的背景,说贾谊年少得志遭人诽谤,因此汉文帝将其贬到湖南长沙国当长沙王太傅,任课教师点评道贾谊并没有失宠,因为太傅是地方军政最高长官,汉文帝这是变着法子对年轻的贾谊予以重任。

这种说法就不能完全苟同了。

首先,太傅这种官职,始于西周,周公旦(因姬姓故避谈)辅佐幼王,这时太傅兼帝师与监国大臣。春秋战国时也有诸侯国设立太傅一职,秦时废止,西汉曾两度废立,其中一次封的是王莽。后朝沿袭,多为虚职。

太傅通常是掌管礼法制订与颁行的文官,前头不带任何前缀的,是名誉上的当朝文官之首,位列三公,享正一品;而带上前缀的,一般是履行“帝师”职能,王子对其执弟子之礼。

那么,长沙王太傅,又是个什么角色呢?

得从“长沙王”说起。

汉初实行郡国并存制,西汉开国功臣吴苪被封为长沙王,封地于湖南长沙郡。吴苪此人,本是秦时江西鄱阳县令,跟随项羽反秦,被楚霸王封为“衡山王”,后又同韩信、英布等人转投刘邦,之后帮着刘邦平定韩信、英布(吴苪女婿)等叛乱,因此被汉高祖封为世袭长沙王。

至文帝时,长沙王已经传到了第五代,公元前178年五世长沙王吴著即位,而贾谊,正是在公元前176年(两年后)“贬”至长沙国任长沙王太傅。这个时间点就很有蹊跷了。

贾谊此人,汉初大儒,有大志。主张削弱诸王加强中 yang 集权。

所以明白了么?

汉文帝派贾谊去长沙国当太傅,一方面是为了平息朝中老臣对弱冠之年的贾谊的口水攻击,也不无心存让贾谊抒展政治抱负的试水啊,兼有对五世长沙王情况的查探。

也因此后来汉文帝汉景帝一直在削藩,景帝时甚至发生了“七王之乱”,那是诸王最后的挣扎。

所以,唐代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贾谊当长沙王太傅,真的是“屈才”了么?

而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对于王勃这篇文章的课后注释里写道:汉文帝贬贾谊作长沙王太傅,后梁王坠马而亡,贾谊深感自责,抑郁而终。这种表述是有问题的啊!

贾谊被称为“贾太傅”,是因为当了三年的长沙王太傅后,被召回朝廷,又做了“梁怀王太傅”。这期间,有个“奉宣室以何年(王勃《滕王阁序》)”。史书记载,贾谊去长沙待了三年,文帝想他了,于是把他又召回来,于未央宫前殿宣室同贾谊彻夜长谈。

然而这次谈话,据描述是“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汉文帝为什么召见年轻有抱负的贾谊,不问政事?

这就涉及到“屈贾谊于长沙”的根本原因了,实为贾谊的思想主张,与汉初“无为而治”的理念相悖。他想削藩,想抗胡,触动了那些开国功臣、尤其武将的利益啊。在“文景之治”初期,也没有实施的土壤,尽管具有前瞻性。皇帝,没一个简单的。

好,再说“贾太傅”的第二个太傅头衔,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文帝少子,最受宠。

从长沙王太傅,到梁怀王太傅,这是“帝王心术”。这一朝无法用你贾谊,适当打压,将其留给儿子,使其只能依靠和辅佐储君,等到新君继位,再加提拔,以期达到“士为知己者死”的效果。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呐。

然而没料到的是,汉文帝最得宠寄予高期望的小儿子,在三四年后,诸王五年一朝进京述职的途中,坠马而亡。这背后有没有“那些人”的影子,不可得知。但可以确定的是,贾谊的仕途,因此走到了尽头。

所以长沙王太傅,或许只是个虚职,皇帝的耳目,派年轻的贾谊去长沙国,可以放松各方戒备而已。梁怀王太傅,相当于“太子太傅”了,文帝在为新君班底考虑储备人才。

 “屈贾谊于长沙”,可能并不是你们想的那样……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书友简介

杨领飞,男,20世纪末生人,湖北鄂州人,湖工中文专业出身。喜好古典文学,尤其神话传说,最爱咬文嚼字。职业编辑,现居武汉,单身可撩。

—— 瑞亚和石狮 编辑组 ——

出品:卡西莫多书店
主编:卡西老潘
编辑:曹阳洋   刘琴   龙银刚    余丹
地址: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广场街一宫社区
226号
邮编:432000
邮箱:kxmdzr@163.com

时代的敲钟人
灵魂的栖息地

屈贾谊于长沙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