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湖的诗句(西湖诗鉴赏 | 品味西湖四季之美)

关于西湖的诗句

无论是春、夏、秋、冬,西湖总能变幻出其独特的美。西湖众多的经典景色让古今文人流连忘返,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流传至今。就让我们走进诗人们笔下四季的西湖,细细品味它的美好。
春·《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是一首写景咏物诗,也是写给春天西湖的赞歌。全篇以“行”字提领,描写了途中所见的春光景色。景中寄情,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愉快轻松的情绪,以及对西湖春色的赞赏。
第一句“孤山寺北贾亭西” 视角从孤山寺北面到贾亭的西面,详细交代了地点。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胜地,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名胜。“水面初平云脚低”春水初涨,刚与堤平,湖面如镜,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以云脚来比喻水面的云气,写出了西湖朦胧的静态美。水色天光,波起波平,云卷云舒,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几处早莺争暖,谁家新燕啄春泥”描绘了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阳光温暖的树木上栖息,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的生动画面。大自然从深冬的沉睡中苏醒过来,莺燕争建新巢,由静而动,莺和燕是春天的象征,展示出了春天的细腻鲜活。运用“早”和“新”这两个字眼,形象地体现了春天万物的生命力,渲染了勃勃生机,?透露出西湖欣欣向荣的景象。“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写西湖的花繁草浅,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野地开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简直要迷住眼睛,使人不知把视线投向哪里才好,只觉得情迷意乱。春天,西湖遍地都是绿毯般的嫩草,古代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诗用“没马蹄”来形容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很是巧妙。“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表达了诗人对钱塘湖春行的无限怀念,经常去也不能满足。他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尤其是绿色杨柳下的白沙堤。全诗没提早春,一切尽是早春。
白居易是“西湖之功臣”,在他之前,西湖只属于杭州,因为他的到来,他的情趣与灵心,西湖成了世人的西湖。开年后的春天,他来到湖边,幽美的碧水青山,才思如泉涌,作下了这首不朽佳作《钱塘湖春行》。这首七言律诗通俗易懂,初春湖色,树木,莺燕,嫩草,杨柳,白沙提等景物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结构精巧,描绘了西湖蓬勃盎然的春意。江南的旖旎春光细致入微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使人心旷神怡。又来他陆续写下的《杭州春望》、《望湖楼》、《忆江南》等一系列关于西湖的作品,但仍属《钱塘湖春行》知名度最高。这首诗是写景诗中的经典,被写进了学生时代的课本里,大家耳熟能详,可见其美学价值和教育意义。历经百年仍能受到喜爱和赞颂,自是值得一读一品。
荷花是西湖的标志性景物之一。炎炎夏日,当漫步西湖又见荷花红,便觉轻灵隽永,心灵会得到净化。接下来,我要赏析的是杨万里笔下的夏天的西湖荷花《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夏·《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此诗开篇的“毕竟西湖六月中”直接将读者的视角代入夏季,开门见山。“风光不与四时同”强调了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前两句语言直白,不加雕琢。后两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荷的高大茂盛,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涌到天边。“无穷碧”则突出了荷叶的颜色浓重,使人感觉仿佛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中。“映日荷花别样红”描写了亭亭玉立的荷花盛开的画面,在阳光辉映下,荷花显得格外鲜艳娇红。此诗的着眼点在一望无垠的莲荷,诗人不惜浓笔重抹,运用大胆的词句,将满池荷花的风情呈现在我们面前。浓烈艳丽的红碧二色交相辉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抓人眼球。在他笔下,向来清丽柔婉、风情万种的西湖更添几分豪气,展现别样韵味。这首诗短短四句,却将美景刻画地淋漓尽致,西湖六月风光跃然纸上,乃诗中有画,画有有诗的典范作品。这也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但不像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那么豁达响亮,也不像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那么深沉浓郁,更不像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那么坦率直露。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其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让读者看见清晨西湖那莲叶无际,碧绿如流,光洒荷花,花比日红的全景,通过对西湖的赞美,从侧面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和劝勉,让人读来心情舒畅明朗。这位南宋一代诗宗对荷花极其偏爱,他写荷花的诗词很多,最著名的就是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小池》。
现在十月末,正值秋天。没有夏天的炎热和冬天的寒冷,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游西湖别有一番风味。在翻阅资料时,刘禹锡这首《和西川李尚书汉州微月游房太尉西湖》令人记忆深刻。
秋·《和西川李尚书汉州微月游房太尉西湖》
刘禹锡 
木落汉川夜,西湖悬玉钩。
旌旗环水次,舟楫泛中流。
目极想前事,神交如共游。
瑶琴久已绝,松韵自悲秋。
诗文第一句“木落汉川夜,西湖悬玉钩”交代了和李尚书夜游的地点和时间,那天晚上,月亮就像金钩一样悬挂在西湖的天际,月明星稀,营造了清冷静谧的氛围。“旌旗环水次,舟楫泛中流”运用对比的手法,描绘出旌旗仪仗围绕着西湖驻守待命,而游船却在湖心随水流任意漂行,随波逐流的场景,诗人与好友的心绪也像这泛波中的舟楫一样起起伏伏,没有太多负担,有种轻松的感觉。“目极想前事,神交如共游”写出诗人用尽目力远望四方,他不禁回想起从前的交情,因为两人之间心灵早已相通,虽然相识不久,但如同交往多年一样,给本诗带来了一丝温情。最后一句“瑶琴久已绝”运用俞伯牙钟子期因琴声互为知音的典故,这已经是消逝很久的往事,但流传至今。“松韵自悲秋”,那松涛阵阵,依旧传达着秋天肃杀的悲凉韵意。通过对古人不再、瑶琴永绝的历史典故的缅怀,使得诗的气氛一下降到冰点。这暗喻了诗人和朋友的友情虽然深厚,但是未来遥遥无期,相见的机会可能也将成为“绝响”,带有作者极度悲观失望的感情色彩。“悲”字是全诗的主要情感,此诗里,作者寄情于景,抒发了绵延哀思。秋,本是萧瑟孤冷的季节,秋夜游西湖,更添几分冷意,怎能不让人生出阵阵愁绪呢?
此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侧重于抒情。“悬玉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亮比作金钩,高高的悬挂在西湖的夜空里,倾泻下皎洁的月光,为诗人和好友的短暂重逢渲染了温馨的氛围。“泛中流”写出了舟楫的前行方向的随意性,没有固定的方向,这也暗喻着诗人的迷茫生活前景。
刘禹锡一生仕途不顺,但是在暮年遇到比他小十几岁的德裕,两人都有重整朝纲、中兴大唐的愿望,对国家的前途与个人的命运而感到忧心忡忡,他们在精神上互相依偎,感情亲密。对彼此来说,一定程度上是知己般的存在。诗歌其实就是诗人心情的写真,有的诗人平生颠沛流离,自然字里行间透露着忧患,即使是简单地游赏风景,也能怆然泪下。
提起西湖的冬季,大家肯定能想到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的那句“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清新雅致的景色。关于西湖冬季的诗不多,我只搜索到李郢的这首《冬至后西湖泛舟》。
《冬至后西湖泛舟》
      李郢
一阳生后阴飙竭,湖上层冰看折时。
云母扇摇当殿色, 珊瑚树碎满盘枝。
斜汀藻动鱼应觉,极浦波生雁未知。
山影浅中留瓦砾,日光寒外送涟漪。
崖崩苇岸纵横散, 篙蹙兰舟片段随。
曾向黄河望冲激,大鹏飞起雪风吹。
首句“一阳生后阴飙竭,湖上层冰看折时”将视角切入湖层。冬至以后,阴冷的寒风就逐渐衰竭,处处可以看到湖上的冰层折断的景象,让人置身于冬天寒冷的西湖。而“云母扇摇当殿色, 珊瑚树碎满盘枝”将视线转移到湖面,延伸开,湖面来如同摇动云母的扇子,是一片幽深的靛蓝色,就像破碎的珊瑚树一样满盘枝杈。古人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里的蓝就是靛蓝色,形容湖面的颜色之深,一阵微风拂过,斜汀里的水藻随着飘动,水底的鱼儿应该能感觉到,不安地向四处游动。湖面高出的水波阵阵迭起,而归来的大雁却不知晓,它们渴望来南方安度寒冬,只顾奋力迁徙。“山影浅中留瓦砾,日光寒外送涟漪”一句,作者的将视线不断向远移,山影浅浅淡淡,瓦砾的痕迹若隐若现,渲染了一种朦胧美。虽然是晴天,可是阳光的温度并没有很高,仍抵不过气候的阴冷。湖面掀起一圈圈涟漪,空中都是白茫茫的水汽,天地间一切都是湿润的。悬崖已经分裂崩坏,朝蒲苇的岸纵横交错地破碎四散。船夫撑起竹篙,驶着兰舟相随。全诗尾句“曾向黄河望冲激,大鹏飞起雪风吹”没有再写眼前的西湖,而是写诗人也曾经到黄河看激烈的水击冲浪的场面,就像大鹏一样展翅高飞,雪风频吹,扰乱了我的心绪。将冬至后的西湖与黄河作对比,感慨黄河的波澜壮阔,同时也衬托了江南西湖的细腻静谧,体现了诗人泛舟时平静通达的心态。
全诗中,诗人的视角由近及远,相继列出冰层、斜汀、浮藻、游鱼、大雁、瓦砺、悬崖等,这些复杂的景物动静结合,十分和谐,都构成了诗人眼中独特的冬日西湖。
王国维曾说过: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们将自己的情思寄托于西湖,或欣喜愉悦,或悲怆感慨,都融进了西湖的山水风光。可以说没有西湖,就没有现今那么多精彩绝伦的诗词。没有描写西湖的诗词,西湖也不会有这么丰富的文化内涵。两者相因想成,不可分离。通过赏析唐宋卷里的西湖诗词,西湖的形象在我心中更饱满和多元化了,也为我们在诗词方面的学习增添了许多乐趣。
 
中文1601
卢天乐
图片:网络
编辑:魏素素
投稿:810153330@qq.com

请您赞一下  支持有美堂

关于西湖的诗句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