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碾//黄振涛

原创艺术平台| 文学 | 摄影 | 朗读 |书画
提示:点击上方”壮美昭陵”↑免费订阅
在我老家村外不远处的城壕边上,有一棵久经沧桑的皂角树,皂角树下,有一座古石碾。
称其古石碾,也非故弄玄虚。碾盘一侧的边沿上,雕凿有“乾隆十四年”五个大字,历经岁月风雨的侵蚀洗刷,仍依稀可见。小儿子帮我查阅了历史教科书,这座公元1750年的“家产”,迄今已有256年的历史了。
石碾虽小,但它与祖祖辈辈人的命运相依为伴,也与农家人的生活休戚相关。在今天普通百姓富裕的生活中,它已派不上多大的用场。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这座古石碾也许会从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消逝。但它上面清晰地印痕着先辈们含辛茹苦的艰难历史,却无法从时光的年轮中隐去。抚今追昔,深深凝视这座古石碾,我不禁情思万端……其实,这座石碾与其它石碾相比,并无别样。三块极不规则的石料,支撑起直径为2.3m的石碾盘,碾盘的中心竖起1米来高、胳膊粗的铁芯,碾盘上绕碾芯滚动着一孔石碌碡,内径与外径相差无几。那也算做远古石器时代遗传给后世的“佳作”吧!
最能引以为全村父老乡亲自豪的是,本村这座石碾碾盘平整,碌碡大小适宜,碾盘外径摩擦适中,容易使谷物出糠脱皮。在方圆十来里,是一座不可多得的好石碾。
在我的孩提时代,许多邻村庄户人,常常牵着牲口到这里套碾子,进行粮食和食品初加工。当年,父辈们在此碾麦仁、碾小米、砸辣面……的景象,我仍珍藏在记忆的深处,至今历历在目。
小满节气过后,在小麦尚未收获之前,是苦难的农家人生活最难熬的时节,人称“闹春荒”。此时,老百姓们天天盼望青稞、大麦收割。大麦经凉晒后,即可上碾。先在粮食中加入适量水份,稍作“入肤”,再把它均匀地倒在碾盘上,便可用鞭子吆喝牲口拉碾子,随着碌碡连续滚动,又不时将急出的粮食向内均匀折翻,再用簸箕扇去糠皮,连续反复若干次,待糠皮完全脱落,麦仁就碾成了。
关中人习惯早饭吃麦仁。特别是夏秋两季。这种饭做法也比较简单。女人早起,将麦仁下入开水中,烧至沸腾,便用少许柴火煨着,文火细烧,否则很容易溢出锅外。用火煨着做熟的麦仁稀饭色红汗粘,光滑筋道,如果能下些红豆之类,效果更佳。
用谷子碾小米,也是同类方法,只是省去加水“入肤”的工序。那香喷喷、黄橙橙的小米饭,营养十分丰富。就是富裕人家,也是隔上十天、半月才吃一顿,家里坐月子的女人方可享有这等口福。
我也清晰地记得,在玉米尚未完全成熟时,为了节省细粮,家家户户从地里收获一些鲜嫩的玉米棒子,剥下颗粒后,就在后碾上碾,这种浆水很充裕的玉米粒,皮是脱也脱不去的,做到的稀饭虽然苦涩,但饥饿的人们从田里回来,急匆匆地抹一把脸,个个端起大老碗,蹲在自家的大门口,狼吞虎咽起来,吃得好香啊!在那个艰难的岁月,一辈又一辈人绕着石碾走。碾台一圈不足十来米的路程,竟让庄户人走了不知多少年。
斗转星移,世事沧桑。在今天“穿衣讲名牌、消费讲品位、生活讲质量”的新时代,粮食加工已经完全告别了石碾。但有一天在县城一条小巷转悠,见一户人家做起“电碾子”砸辣面的营生。那是把石碾改装而成的,在碾盘下安装一台电机,先靠碾芯转动碌碡,电闸一开,碌碡飞转,极轻巧,一点也不费力气。
古石碾啊!您宛若一位岁月老人,为了一辈又一辈人的生活命运,默默无语,尽力劳作。如今,您这位髦耋老人也该歇息安逸了。但愿往昔那一幕不堪回首的历史,永远铭记在我及后辈们的心中……

壮美昭陵主编 董志振 编发
作者简介:
黄振涛,生于1959年5月,陕西武功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国家四级高级检察官。1978年9月至1981年7月,当过3年民办教师,考入师范学校,先后取得咸阳教育学院中文专科、陕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文凭。1991年3月进入检察机关,先后从事办公室、政工科、监所检察科、法纪检察科、职务犯罪预防科等部门工作,发表过大量法制宣传稿件及检察调研文章,深入党政机关、学校、国有企业及科研机构预防职务犯罪,赢得了广泛赞誉。现返聘于咸阳市检察院,编纂《咸阳市检察志》。
投稿邮箱:360701503@qq.com
13468916590m0@sina.cn
联系电话13468916590
西部文化艺术平台“壮美昭陵” 编辑团队
总编:壮美昭陵
主编: 董志振安望 一飞赵少华闫闻
编委:梁澄清杨生博丁志俊谷培生范雨农田建国 和军校 王海杨波海王晓林姜志俭 山岚 崔存文洪雄利
编审:李敬全 辛建斌 洪建武张玉峰 马建国 赵文峰 刘美健
策划部: 玉兰香 吕建平 韩智存 春雨 张秋会
朗诵指导团: 东明 枫丹白露 风中傲梅 若水 刘依勤魏军放
视频制作部:刘晓轩蓝天白云 老班长
摄影部:知非李建都冯锐利 广含 高林杰 赵天瑞朱维清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