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断田纳西

温馨提示
昨天推送《来自大洋彼岸的爱》时,我提到:校长何静好些年前就因车祸去世了。
《梦断田纳西》,记叙的就是何静魂归故里后,师生们哀悼、怀念她的情景。
这是一篇散文式的通讯,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的运用,以及最后一段作者的回想和感慨,使得文字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41岁的何静,江西省私立育才中学的校长。6年来,她把所有的情和爱,献给了学校,献给了师生。两个月前,何静赴美国田纳西州考察,4月4日不幸遭遇车祸,长眠不起—-
梦断田纳西
A
江西省私立育才中学的师生们怎么也没有想到,两个月前,他们在校门口欢送满面春风、雄心勃勃的何静校长去美国考察,而两个月后的4月18日,又是在这校门口,他们迎回的,竟是挽着黑纱的校长遗像和骨灰盒。
短短两个月,区区60天。“我一定赶回来,参加你们的毕业典礼!”临别时何静温柔的声音,还响在第一届“育英高中女子班”同学们的耳边,倏忽间,怎么就天上人间,相隔两个世界了呢?
春阳依旧,春风依旧,物是人非,梦断彼岸。为我省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年仅41岁的何静,4月4日,在美国田纳西州考察育才中学与美国学校合作事宜时,因遭车祸,踏上不归路。
按照她的想法,是再到美国去办一所学校,然后进行交流,让美国学生到南昌来上初中,送江西学生去美国读高中。香销玉殒,梦断田纳西,未竟的事业,只有靠后来人去继续了。
育才中学操场正面墙上,黑幕低垂。彩色的遗像上,何静依旧像平时一样,绽放着文静、善良的笑容。她那美丽的眼睛,依旧深情地注视着自己奋斗了6个春秋,从荒地上建起的校舍、教学楼和那些泣不成声的男女学生们。“继武训志走行知路遽返仙国于征途,承雨露恩铭教诲情遍撒桃李在天涯”的挽联,对她那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B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花季的何静来到南昌县麻丘插队。一天,同村一名妇女拿着一封信,要她念。何静问:你的家信里,肯定写了很多家里的事,不怕被我知道?妇女无奈地摇摇头:我不认得字。村里有人认字,也读不完一封信。何静心里猛地一震。又有一天中午,何静从田垅里收工回村,看到一群七八岁的孩子一边放牛,一边在草地上嬉戏。何静走过去问:小朋友,学校放学啦?一个光头男孩大胆地回答:我爸爸妈妈说,我们穷,有饭吃就行了,认不认字不要紧。
事后,何静说:或许就是在那个中午,被那么两件事所触动,自己萌动了一个心愿:要办一所学校,为解除农村教育的贫困而努力,为发展我省教育事业竭尽绵薄之力。从此,这个愿望一直萦绕于她的心间,使她睡不着、吃不香。
这个梦,陪伴着她度过艰辛的岁月。
C
1992年,分娩春天故事的美好年份。这一年,何静带着不甚丰厚的资产,舍去了特区丰厚的报酬,毅然回到江西,追索年少时的夙愿,与合作伙伴张龙书一起,创办起江西省私立育才中学。
我们可以设身处地想一下那种艰辛和忙碌,一个弱女子,是如何顶着骄阳,披着寒风,在南昌城里四处奔走,办批文,选校址,租教室,聘教师……一次上门,人家不理;两次上门,人家不睬;三次上门,人家不办……有时,为了盖一个公章,磨破了嘴皮,说哑了嗓子,情到深处,禁不住潸然泪下。何静是个乐于奉献的人:办学经费不够,她省吃俭用,甚至卖掉了心爱的首饰;请不起搬运工,她就和师生们一起搬床架、课桌,以致砸断了手肌骨。何静淡然一笑:钱财首饰都是身外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能办起一所学校,培养一批新人,心里会有说不出的快乐。她是用诲人不倦的精神,在从事她心爱的事业啊!
站在育才中学校园内,看着何静他们没花国家一分钱,自力更生筹款兴建的5层教学楼、5层学生宿舍楼以及教师宿舍楼、办公楼,遥想6年前,她在青山湖住宅小区借校舍、课桌的情景,让人不禁感慨万千:我们的时代,多么需要何静这样有爱心、有事业心、有闯劲的人!人说“好人一生平安”,好人何静,事业如日中天之际,你为什么走得这么匆忙呢?
D
何静为江西教育界所津津乐道的一件事,是在育才中学设立了“上海中西女中海外校友、薛正希望工程育英高中女子班”,使得江西老区84名因贫困而辍学的女孩,重新获得了学习的机会。
身为女人,又在农村切身感受到了农村失学女孩的艰辛困苦,何静对她们抱以无限的同情和爱心,时刻都梦想着伸出自己的手臂,搀扶她们一把,但常苦于心有余而力不足。
所以,当她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了解到70多名远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原上海中西女中历届校友,有意参加国内的“希望工程”,资助一批辍学女孩完成高中学业时,立即赶到上海。她逐个拜访校友会的有关人士,讲述自己耳闻目睹的山区女孩因贫困而失学的痛苦,从而把中西女中校友的心引向了江西,将这笔资助金引进了江西,用在了失学女孩身上。
为了使中西女中校友对我省贫困地区有所了解,何静陪着她们,坐着中巴颠簸在乡村公路上,走访一户户贫困家庭,坚定她们资助的决心和信心。为了把真正贫困的失学女孩招进来,她一天跑几个县,不顾劳顿,深入山坳,进行家访、面试。
在何静的努力下,1995年10月11日,中西女中海外校友会捐资的“育英高中女子班”在育才中学正式开班,42名农家女孩坐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尔后,她又花费大量精力,促成第二届“育英高中女子班”于去年10月开班,又有42名农村“灰姑娘”穿上了“红舞鞋”。不仅如此,她还想方设法,为这84名女孩争取到了继续上大学的海外资助。
E
追悼会上,来自赣州老区的女生李淑婷不停地哭着:妈妈,您在哪里?妈妈,您不能走!她哽咽着,为自己亲爱的校长妈妈深情地唱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参加追悼会的各界人士和师生们,无不为之恸容、垂泪。
何静生前,育才中学的孩子们都在背地里叫她“妈妈”。何静去世后,他们个个哭成泪人似的叫着、喊着:妈妈,你回来呀!你回来呀!是的,何静确实像一个尽心尽责的妈妈那样,关爱着每一个学生。
李淑婷写道:妈妈,您不能走,女儿离不开您!多少个白昼夜晚,您陪我们聊天,耐心地开导我们。没有您,我们就没有相会这份亲缘,就没有继续上学的机会。您临走的那天,再三叮嘱我们要带好妹妹班。您身体不好,中西女中校友寄了一些钱来给您看病,您却不声不响地用来为我们买棉被。我们一定要像您说的那样,学成之后,尽力去帮助像我们一样需要帮助的人。
朱秀华同学回忆:记得我们刚到南昌,何校长就不顾自己有病在身,带我们逛市容,介绍各条街道、路线、革命旧址和名胜古迹。她还把自己的面包让给饭量大的同学吃,一天下来,她又累又饿,倒在床上爬不起来。冬天到了,她还把自己的冬衣送给衣服单薄的同学。
初二(一)班的吴紫衡回忆:一天,何校长带我去上海参加一项活动,我得了风疹。她带我到医院去看病,医生开的药特别苦,我死活不肯喝下去。何校长说,我先喝,你再喝,好吗?她硬是把一瓶苦药喝了下去,给我做出了榜样。
同学们哭诉着:今年1月份那场大雪的当晚,她来到我们宿舍,挨床挨床地摸我们的被子,看谁的被子单薄,谁没有垫被,500多张床全摸遍了,发现70多个学生没有垫被,立即要人去买了70多床垫被来。
何静教导自高自大的学生:“如果一个人只记住了自己的优点而只看到别人的缺点,他就没有前途了”;何静鼓励有依赖心的学生:“不麻烦别人”;何静激励有自卑感的学生:“你能行,只要努力,一定比别人干得更好!”
李六秀同学写道:一个人生命的真正价值,就在于他(她)离开这个世界后,还能在世界上发挥作用。在几百名育才中学师生眼中,何静的奉献精神,爱他人胜过爱自己的精神,将永远蓬蓬勃勃地生长着,照耀着他们去做一个有益于时代的人!
F
我徘徊在育才中学的校园,在感叹着生命脆弱的同时,也感叹着人的伟大。是的,何静,一个弱女子,却用自己羸弱的肩膀和纤细的手,在一片荒地上建起了一座学校,同时也建起了自己生命的纪念碑。
我清楚地记得1996年岁尾我来采访她,为本报星期刊采写“来自大洋彼岸的爱”时的情景。那时,也就是在这个院子,也就是在这架楼梯上,也就是在这条走廊,她为我跑上跑下,一会儿找文字材料,一会儿找照片,一会儿找采访对象。她说:“我并不是想宣传自己,只是想唤起更多人的爱心,让更多应该受到教育的人受到良好的教育。我这辈子想做的事,就是把育才中学办好。”她还说:一个人有钱并不能说明他就很富有,一个人如果做了一件有益于社会的事,我认为他可以说是很富有了。
100多个花圈,一片恸哭的声音,一封封来自各地的唁电唁函……从这里,我看到了何静的价值。从尚不经事但突然间陷入沉思的几百名学生的眼中,我又看到了活生生的何静。
何静,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见1998年4月27日江西日报)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