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铁生

夜读铁生。
窗外梧桐稀疏,漏出点点黯淡的星光;风影寂寥,淡淡勾勒出黑夜的漫长。掌灯独坐,翻开略有泛黄的纸页,那是曾经让无数青年开始归于宁静并开始参透生死的《我与地坛》。我细细地咀嚼着,咀嚼着从文字深处扑面而来的挣扎,彷徨,宁静与释然。这并不是我和铁生的第一次邂逅,早在幼时,我便已虔诚的从《秋天的怀念》感受过他对母亲深沉的情感。透过那些看似有力的文字,我看到了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宁静。
铁生用生命的文字写着有关于生存与死亡、苦难与信仰、希望与绝望的话题。
然而到底什么是生死呢?
推开窗户,鸣虫微弱的吟唱声融在黑夜里,化成荡漾开来的涟漪。静静感受着此刻声声的心跳,均匀的呼吸,或许这就是活着的感觉。然而古往今来,哲学家们告诉我,活着并不是这样的简单。活着就一定会感到痛苦,悲伤,会被伤病所困扰,也会被现实所击败,所以有时候,我们会暂时的对生命的意义产生怀疑。铁生一定也困惑过,因此他创造出了一个精神的世界,或者说是宇宙,在那里,他用坦诚的灵魂与生命交谈,只是为了寻找活着的意义。在大片的荒凉里,倾听着生命慢慢流逝的足音,倾听着命运在自己躯体上划过的伤痛。终于,他明白了,活着是出于一种自我的本能,活着是自然的事,死亡也是必然的事。
铁生不止一次的在文章里流露出对于死亡的无所畏惧,“死是一件无须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并不是一种超脱于物外的想法,对于生死,铁生已经能够平静的去面对。死亡并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存在,死亡并不是意味着一切的终结,这个世界一直都在生生不息的循环着。活着总有一天生命会燃尽,肉体回归于大地,以花草的形式重新回归于世界;灵魂会化作记忆,以思念的形式活在人们的心中,世上的一切生生不息,世界才能朝着新的方向前进。
2010年12月31日,铁生也终于迎来了他等待已久的死亡。斯人已去。从狭窄的窗户里望见星空,清浅的夜幕里淡淡泄露出几缕飘渺的星光,夜风里是腊梅隐隐约约的气息。我想铁生一定化作了这浩渺夜空中的一颗星吧,在不为人知的寂静的某处,静静闪烁着足以照亮历史天空的光。
夜读铁生,我读出了一份从深邃的孤独里流露出的坚韧;夜读铁生,我读出积极洒落于每一个角落的生命的星光;夜读铁生,我读出人类最原始的对于死亡的坦然。他始终苦苦追寻着生命的意义,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绝望背后存在着的希望,痛苦不堪却依然向着迦南之地前进,无论何时都充满着战斗的激情,鼓舞着我们迷茫的一代人,走向最为宽广的生活的海洋,精神的宇宙。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人世间再无铁生,寰宇间铁生永生!
点评:
命制这个题目时,我有些顾虑:初中生的阅读触角能触到铁生的作品吗?他们能真正解读铁生用生命撰写的人生密码吗?我甚至怀疑,有必要让懵懂少年去接受这样真实而冷峻的人生话题吗?读罢此文,我释然,我欣然,我了然,人生的真谛的获取不以年龄来决定。
小作者阅读品味高尚,思虑深邃,见解深刻,难能可贵的还有文笔清新,并不因为话题沉重,就行文凝重,老气横秋。
首先,作者将情境设在夜晚,此可谓匠心独运,夜晚对人的心灵有一种自然的沉静作用,能让人们浮躁的心暂时处于宁静,这是与伟大哲人对话的最佳环境、最佳心境。
其次,作者将铁生终生思虑的两大问题作为自己的写作对象,并结合铁生经历及作品来做自己的诠释。文章层次也因之而清晰易辨。
再次,小作者得出的结论积极,深谙人生的况味,足以消除人们对90后的种种担忧。最让人欣慰的是小作者对于铁生没有一种对大师的敬而远之,有的只是一种师尊之敬,一种朋友之近。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