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过去了,老舍的名字和文字依然被人们记着 | 深聚焦

50年前的今天,一位老人独自离开人世。留下的,除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还有一部未完待续的长篇小说——《正红旗下》。
50年后的今天,这位老人离世的地点已变成地铁检修车辆段。他生命中最后一天究竟是如何度过的,也成为谜团。但这些或许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名字和文字依然被人念叨和阅读。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极具分量的符号。
他就是老舍。
1899年2月3日,老舍出生于北京小羊圈胡同一个贫困家庭,满族,属正红旗。父亲是一名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战争中,母亲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担起了养活一家人的重担。老舍的天鹅绝唱《正红旗下》,就是以此为背景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
由于家穷,9岁时老舍才在一位富有的刘姓大叔资助下进了私塾。14岁时,又以优异成绩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老舍从北师毕业,担任过小学校长、教育局劝学员、天津南开中学教员、北京一中教员等职。
期间,“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受此影响,老舍成了“文艺青年”,开始创作。他的处女作发表于1921年,两年后又在《南开季刊》上发表小说《小玲儿》。1924年,老舍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授汉语和中国文学。在英国的5年,他的作家生涯正式开启。
《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这三部长篇小说,让老舍声名鹊起,奠定其文坛地位。而本名舒庆春的他,也首次使用了“老舍”这个笔名。
回国后,老舍先后在齐鲁大学、山东大学担任教授。1931年,与画家胡絜青成婚。此后老舍相继创作了《猫城记》《离婚》《月牙儿》等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创造了祥子和虎妞这两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其悲剧命运,让数十年后的读者仍唏嘘不已。
抗战爆发后,时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兼任总务部主任的老舍,随“文协”西迁重庆。期间,他写出了《残雾》《国家至上》《张自忠》等话剧作品。
▲《残雾》剧照
以个人的创作生涯论,这是老舍首次转向话剧,具有重大意义。从社会意义上讲,这些作品发扬了民族抗敌的事迹和精神,是典型的“抗战文艺”。但老舍并不满足于宣扬,他还揭露和鞭挞了贪官污吏勾通汉奸、大发国难财的卑劣行径。这体现了一位作家的良知。
与此同时,老舍也完成了《四世同堂》前两部《惶惑》和《偷生》。1946年,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老舍赴美讲学。1948年在美国完成了第三部《饥荒》。
解放后,老舍先后接到文艺界30余位友人的信函,怀着建设祖国的激情,回到中国。回到阔别25年的阔别故乡北京——当年他离去时,这里还叫“北平”呢。
老舍买下了乃兹府丰盛胡同 10 号(今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 19 号),一座普通的四合院。老舍、老舍夫人胡絜青及三女一子,和睦地安居于此,直至老舍逝世。
▲ 老舍故居
新社会的风气让老舍振奋,他陆续创作了多部刻画新时代人民精神历程的话剧作品,如《春华秋实》《西望长安》等。最成功的当属《茶馆》。王掌柜、常四爷、秦仲义、康顺子等人物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茶馆》亦成为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享有盛名的保留剧目。
▲ 茶馆剧照
随着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老舍的地位稳步上升,并于1953年出任全国文联主席、作协副主席。
1961年起,根据自身经历,老舍着手创作《正红旗下》。但因种种原因,并未完成。1966年春,老舍独自前往以养猪闻名的陈各庄,与农民一起生活,写作了一篇科学养猪的快板书《陈各庄上养猪多》。这成为他最后一篇公开发表的作品。
1966年8月24日,老舍选择离开这个世界。据称,他的最后一句是对三岁小孙女说的:“和爷爷说再——见——”。

· End·
文字 / 胡 描
编辑/ 乔如月
视觉/ 徐铭远

该文章为拾贰象岛island原创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针对侵权行为,拾贰象岛保留诉诸法律的权利。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你就是「拾贰象岛」的「岛民」啦!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