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爱

1972年,丁松青遇见了来兰屿岛游玩的三毛,偶然的相识,让他们结下了长达二十年的友谊。这个充满爱心的青年,不仅是雅美族人的好朋友,也是三毛的挚友,更是诗人,是美术家,是神父,是可爱之人,是天父的孩子。
▼ 点击收听【乐读纪】
这里是乐读纪,我是晓苏。今天分享的书属于丁松青和三毛《兰屿之歌》《清泉故事》和《刹那时光》,从文字里我们会发现一个理想主义的爱。
在年少的时光里,或许你曾被三毛的文字所打动。她的笔下既有缠绵的爱情,又心系于广大的世界。她游历了大半个地球,在撒哈拉苦中作乐,发现陌生世界里的各种奇妙事物。通过她的翻译,你会发现她与丁松青是如此相似。
美国神父丁松青,在台湾的原住民地区一呆就是几十年,期间,他笔耕不辍,用纯净的文字记录下了与原住民们生活的点滴。他热爱当地人的淳朴、可爱,也会对人类共通的贪婪与狡猾神伤不已。而三毛写起撒哈拉里的部落人民,既不俯视,也不美化,她乐于体验当地人的洗澡文化,对那种暴力的结婚仪式则颇感无奈。
这不单单是语言文字上的互通,更是纯净心灵的交融。《兰屿之歌》、《清泉故事》、《刹那时光》这三部纯净又厚重的文字,依靠三毛的翻译,才得以面向更广大的中文读者。可以说,是三毛让丁松青的写作有了更广泛的意义,而丁松青的文字,在某种程度上,也让三毛寻得了慰藉。1979年,三毛遭逢荷西意外身亡的巨大打击,人生陷入悲痛之时,她收到了丁神父的《兰屿之歌》,从中又体会到了生命的热度,看到了一颗“美丽而敏感的诗人之心”。
那个不为世人所知的荒僻小岛上,有着一颗如此纯净的诗人之心。三毛记忆中的他,不算太高的个子,头发剪得规规矩矩,牙齿极整齐,眼神温柔友善,算得上英俊,一身舒适清洁的旧衣,脚上一双凉鞋,很羞涩,极纯净,脖上一条粗链子挂着一个十字架,没有言语,只是站在我面前。安静,而可爱。
在三毛文章中,丁松青总显得内敛羞涩,而在自己的文字里面,他又是活活泼泼的。
他把兰屿写成漂浮在广阔海蓝中的一片孤寂的睡莲叶,为小岛赋上清洁又孤寂的色彩。修习、下海、捕渔、做船、弹吉他、教小孩子画画、深入雅美族的部落神话参加飞鱼祭祀,在一个一个的小故事里,这个美国来的文艺青年脱掉了一身洋气,夹在当地人中间俨然岛民。他一笔一划写出了年轻人的一点迷糊、一点可爱,却是真切的。在兰屿,融入兰屿的生活,他就变成了兰屿人。
“他们不是为了自由而唱,因为他们的生命一直就像风和海一样无羁;他们也不是为了爱而唱,因为他们四周都是爱——搂在怀里的儿子和陪侍在侧的妻子。”
由修士到神父,在清泉的日积月累中,亦能看到他的成长——从融入到分享,最后变为改善清泉的驱力。与其说这是一部《清泉故事》,倒不如说丁松青自己便是一道清泉。
有爱的能力,比什么都珍贵。丁松青有爱的能力,他接受雅美族和泰雅族的文化与生活习惯,也给了他们爱与福音,而他自己也收获了关于爱,关于希望的幸福人生。
走向人群,用心去分享他们的生活,像一块冰化在水里,感受欢乐悲喜,触碰那些朴素的灵魂,而自己也在渐渐成长。双向的付出与收获,双向的爱与被爱。丁松青说过:“我不晓得这是否由于我是另外一个世界的访客的缘故,总之,每次到了那儿我就禁不住想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它。”
今天我为你推荐的书是三毛翻译自美国神父丁松青的三部作品,《兰屿之歌》、《清泉故事》,和《刹那时光》,它们分别于1982年、1984年、1986年出版。近日在内地首次发行。这是一位神父旅居世间的记录,记载着他对风土、人情和点滴生活的记忆和爱,质朴,真实,毫无杂质,而三毛的译文则令他的记录变得轻盈,有了生命和沉甸甸的分量。 这部心生清澈的美文,简单、质朴,却又令人动容,或许我们毕生所求应是爱意长存,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毕竟,有爱的能力,比什么都珍贵。
乐读纪周六早9点
网易云音乐 × 晓苏电台
▼ 节目歌单
戳阅读原文查看往期乐读纪↓↓↓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